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9章 赶海的日子 (第2/2页)
已经走出两三公里远了,而身后是一大片完全退潮的海滩。 赶海就是这样的,先追着退却的潮水走,一边走身后的海滩一边浮现出来。 等潮水即将完全退下时,再往岸边走,边走边赶海。 如果过于贪心,追潮水一直追到尽头,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。 因为潮水退到头后,就会开始涨潮。 如果碰上大风大浪,汹涌的潮水瞬间就能将人吞没。 所以,赶海都是随着大波人马走,尽量不要落单。 大家分散开来,在海滩上忙碌起来。 赶海主要是耙蚬子。 懂行的人会看蚬子的孔洞,看准了一耙一个准。 两世为人,白客还是看不懂蚬子的孔洞。 反正看见沙滩上有小洞,就举着耙子乱耙一起。 即便如此,也总是有收获的。 因为,就像一平米的草地上总能找到一两种中药材一样。 一平米范围的海滩上,随便乱扒拉,也总能找到好几只蚬子。 这个时期的人们不贪。 大家只拿走比丸子大的蚬子。 不像十多年以后,人们不光抓走蚬子,连蚬子的孙子、重孙子都不放过。 手指甲大小的蚬子也统统拿回家了。 到了90年代以后,海滩上已经没东西可赶了。 甚至很多八零后九零后以为,赶海就是经营海场的人把海物扔到海里,再让你抓回来。 那不叫赶海,那叫训狗。 白客一边耙着蚬子,一边留心观察退潮留下的小水坑。 水坑里经常有小鱼,碰到个头够大的,白客就用篮子堵截抓捕。 跟耙蚬子一样,人们也只抓筷子长短的鱼,小的统统放过。 同时,白客还留意水坑中的水草。 因为偶尔会有海马躲在水草下面。 海马卖给中药铺,一只可以换两毛钱。 能买四根奶油冰棍呢。 白客这么小心搜索着,还真抓到两只海马。 扒蚬子一般都是妇女或者孩子们干的事儿。 那些大老爷们儿或者半大孩子们,他们更热衷于钓蛏子。 但钓蛏子的技术含量比耙蚬子要高多了。 光找孔洞就很有学问。 蛏子的孔洞很小,只有火柴头大小,而且是鸭葫芦形状的两个。 找到以后,用脚在旁边踩一踩挤压一下,然后手疾眼快,将蛏子钩扎进去,再飞快地提起来。 如果扎的不准或手头慢了,蛏子就会迅速跑掉。 白客看见哥哥白宗接连得手几把,也有些手痒了。 但接连扎了几次都落空了,手上一点都没感觉到东西。 渐渐地便熟练起来,可手头不够快,或者钩得不够准,还是跑掉了几只。 最离谱的一只,白客已经将它钩出洞了,探出一半身子了,但还是让它挣脱跑掉了。 忙活半天,白客只抓到两三只蛏子,效率比抓海马还差。 但白客不在乎。 好容易重生回来,他得好好享受这洁净、丰饶的海滩。 海滩上还有许多唾手可得的海物,没人愿意捡拾。 比如海带、紫菜、小海螺、小螃蟹等等。 最多见的,是扔得到处都是的海老鼠。 这玩意长得挺恶心,肉呼呼的,还长着尾巴,真的跟老鼠似地。 估计闽广的人愿意吃它。 还有一种东西,眼下虽然不被人们所喜欢。 但若干年后却成为饭桌上一道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。 那就是海肠子。 眼下,海滩上到处都是海肠子,根本没人抓。